先秦道家思想与后世文人士子对这种思想的继承解读与运用之间并不能划全等号。庄子说:牛马四足是天,络马首穿牛鼻是人。道家崇尚天然、天真,"天"是原汁原味、不要任何人为干扰,与之对应的"人"就故意做作。后世文人则通过种种精巧的手段、技艺力图表现道家的自然,琴弦模拟天籁的飘渺之音,诗歌咏自然的一唱三叹,画描摹山水的风骨风致,文人在追求自然的目标感召下,以最形似自然的表象迷惑了大众的视听,但结果却与"道"的追求渐行渐远。以"有为"的形式却试图达到"无为"的状态,这本身就充满着吊诡色彩。绿茶以及围绕绿茶演绎的诗情画意,和绿茶所处其间的审美不乏道家精神的印痕,但正如那些文人写就的诗词歌赋一样,这"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吊诡无法超越。道家,我指的是先秦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它的精髓,它被言语、譬喻、修辞所包裹着的核心是什么?老子说就是"道",是不可道的"道",我的这种追问像是一种道家原教旨主义情结的表现,但主要想表达一种看法,道家的"道"也许并不完全集中地体现在千年后唐宋文人所营造的分散在包括茶在内的各种艺术文化之中的意境上。我一直在想,先秦人们的物质环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与千年之后的唐人肯定有巨大的差异,如果老子在他活着的时候接触到茶,对茶的看法一定也不同于唐人陆羽在《茶经》中的言论。我也在想,对老子来说,究竟是文明程度高的唐人宋人还是那些未开化的蛮夷,谁的生活方式、观念理想包括对茶的态度更接近他认为的"道"呢?(有位彝族学者,经过考证得出结论说老子本身就是彝人。)
从他们的基本立场看,儒家更接近斯特劳斯说的"熟",而道家虽然也是"熟",但它所力求达到的目标是"转熟为生",儒家和道家在某些方面恰恰是正相反对: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为的是"转生为熟",推进人的进一步人化和文化;道家的返璞归真、重返自然为的是"转熟为生",祛除文明对人的束缚,使人化的人自然化。
普洱茶与道家的命运也有几分相似性。云南的普洱茶是整个中国茶系统的始祖,而道家文化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看,也代表了甚至比儒家思想更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来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普洱茶和道家都没有作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去引领时代风骚,仅仅是以边缘的姿态遥望着中心繁华似锦、成败兴衰的剧目。处在中心的对于普洱茶来说是绿茶,对道家来说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