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洱茶一起来回望历史,在清代300多年的历史中,普洱茶的贡茶史就占了200来年。这些都有文史证据可寻,且是皇帝本人留下了的证明史料。给了普洱茶很大的一个面子。清之前的普洱茶状态与影子是模糊不清的。而文史呢,清前的正史里面简直无内容可寻,地方野史传说色彩过浓,也不可信。在野史中玩文字游戏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对普洱茶而言,民国的历史就显得太短暂了【1911-1949】。38年,一片茶叶的历史都比它长出许多来。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总有打不完的战。打完一仗又来一仗,是一段悲情的历史。普洱茶都没机会“重出江湖”,它便结束了。普洱茶非一般茶类,它需要一个相对稳定而富裕的环境才有它生存的空间。号级茶是清代的产品,而民国几乎没有普洱茶的影子出现。战都打不过来,还喝什么茶呢?终于,1949来临。新国家必然有新气象,印级茶出现了。50年代出了一批代表性的普洱生茶。尽管好景不长。因为1958-1959开始饿肚子了,还喝什么茶呢?穷得没饭吃,喝了茶更饿的慌。接下来是文革十年,这是历史上奇葩的十年,又是极悲催的十年。尽管如此,茶界人士在努力。发明出了普洱熟茶,这是“革命的茶”,汤色红红的。生茶呢,也有在生产。不过却是”革命大道上“的新工艺”配方茶“,产量也十分可观。风格上确有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风范。制茶的工人对待茶叶形同对阶级敌人似的,内心充满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敌人的无比仇恨,无论是饼,砖,沱,一个个都被压制得极为坚硬铁实。大有把“阶级敌人压扁“的革命情绪在里头。现今,市场上仍然有非常多的与之类似的产品在生产销售。量也很大,这些个产品的成形都源于文化大革命的生产标准与特点。
清代的普洱贡茶有一大特点是我们现代人是无法体验得到的,那个时期的普洱茶主要是依靠马帮驮运走出云南。2005年我曾经参与做了一个马帮进京的文化活动,把普洱茶驮在马背上那么一直走到北京去。茶叶呢,也确实发生了些变化,也只能说滋味渐现。当时,外观的茶叶表面确实是完全变化了,可茶叶内部并没怎么变化。仅是变了一半的样子。另外,还有个说法是清代时期贡茶在运输途中,茶叶受到雨水的淋湿而改变其味。这也不靠谱,贡茶淋湿了那是要砍脑袋的事情。马帮是普洱茶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2005年马帮北京行活动,严格说;是个“行为艺术”。就走了那么“几十公里正儿八经的古道”,剩下的全部是公路。古道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基本都消失了,完全是个现代化的马帮。马锅头人人配有对讲机,人吃马吃全靠车辆跟随运输。即便是这样走,也花了半年的时间。历史上的茶路并不是这样的,清代的马帮驮茶仅仅限制于云南。到四川就变为船运了,到了武汉一带又变为陆地与马车来运输。茶叶反复的在路上折腾,茶叶由云南走到北京的时间最快也需半年以上。在清代,时间上会需要的更久一些。一路上与各地空气的交流,自然发酵是生茶的基本形式与魅力。茶叶慢慢渐变走到北京,滋味韵味已蜕变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