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华民族以农业为主,生活就跟“紫米油盐酱醋茶”息息相关,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越陈越香,种植管理生态无污染符合饮食追求的天然食品的宗旨。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清朝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入山做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当时就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饮茶文化,最早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产区,普洱和思茅是当初最为重要的加工集散中心之一,明清时期以现在的宁耳县为中心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就将普洱茶文化推广到港澳、东南亚乃至欧洲,普洱茶也是今天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桥梁。
目前很多书籍都把普洱茶归类成黑茶,实际普洱茶和黑茶制作工艺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普洱茶既不是黑茶,也不是红茶,它应该属于单独一类茶,普洱茶制茶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杀青
是指借助高温停止茶叶中活性酶的发酵活动,蒸发一定的水分,软化鲜叶,杀青方式分为人工铁锅和机器滚筒杀青,便于后期茶的转化,杀青温度和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
揉捻
就是将杀青过的鲜叶原料用人工或者机器将茶叶揉成紧实的条索,使杀青后的茶叶表面轻微破损。
干燥
工序可以根据制作气候选择晒干或者烘干。
熟茶制作工艺就是在干燥的工序完成后,就该人工渥堆发酵,通过对毛茶原料增湿、盖麻布后利用温度湿度以及有益菌种以达到茶叶快速发酵的目的。
普洱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两大类,散茶就不过多介绍了,紧压茶就有沱茶,饼茶,砖茶等等形状。
沱茶
因当时多销于四川沱江地区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八年,下关茶商将团茶稍作改变成碗状沱茶,如今的下关沱茶也就是因此而得名,沱茶也是目前下关茶厂的主推明显茶品,每沱净重分100克、250克两种规格。
七子饼茶
饼茶形式圆月,当初是云南出口到港澳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特别喜爱的明星茶品,是当时华侨作为彩礼、赠送亲友之佳品,有侨销圆茶和侨销七子饼之美称,七子代表多子多孙多福之意,主要是勐海茶厂生,每饼净重357克,直径约7寸,一筒七饼。
砖茶
最早由团茶演变成蘑菇沱、牛心沱、女儿沱等等沱茶形状,因销至西藏交通不便长时间在路上长途跋涉产生发霉现象,1967年改成长方形砖条茶,机器压制每砖净重250克
大部分普洱茶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2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2000毫米之间,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砖红土壤和赤红土壤为主,ph值4.5~5.5之间,腐质土身深厚有机含量高。
普洱茶分布在滇南具有近二千年生产茶叶历史的思茅和西双版纳以及临沧地区,目前云南是全世界古茶树发现最多,区域最广,种类最多,树龄也最久的生态保护区。
明、清时期,随着普洱茶的兴盛,普洱茶广为人们所接受,种植地区除西双版纳与思茅地区外,也开始不断向外扩大引种繁殖。距今三百多年前,由西双版纳引种至勐库,遂有现今勐库大叶种。而景谷大白茶是勐库茶的变种茶籽所育种而来。临沧地区的凤庆,于明朝开始从普洱引进俗称“小普洱茶”,清朝末年又从勐库引进勐库大叶茶。现今临沧地区为云南最大茶叶产区,也是大理下关厂茶菁原料主要供应区。明、清以来普洱茶的兴盛造就了普洱产区的扩大,由古代原始的澜沧江流域扩展到滇西的保山怒江流域、滇东南的红河文山等地。现代所采摘的区域,尚远不及当时,可想而知其兴盛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