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很难避免出现“分别心”,而很多人都说接人待物不可持分别心。其实,我是不信教的人,但我信学家的思想。其实,我们在喝普洱茶的时候,已经是在茶叶中做了分别,选择了普洱茶,而选择了普洱茶之后,我们喝普洱茶情况根据环境的不同,再一次的做了分别,做了选择。
记得前些天群里普洱茶在讨论普洱茶道,一位茶友把某大师的茶道贴出来一看“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大家纷纷都说是美学。而不同的人,对于普洱茶道理解也不一样。从而也造成了对于喝普洱茶的分别。外在分为两大类:室外和室内。
室外喝普洱茶,由于不同的环境又有不同。一种便捷的方式,比如司机师傅喝的普洱茶,主要的一个功能是提神、解渴、消暑等。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是实用,这种喝茶重点也不在于茶。并不需要任何多余的器件,只用一个大保温壶即可。而另一类则是野外茶会进行的喝茶,这种喝茶其实重心已经不在于茶,重心在于营造出一种局部美。比如“无我茶会”,比如荒山野外茶会。这种局部美的营造,需要茶叶,需要茶席,需要人和装,需要一切在当时环境里美美的人事物。包括能拍出美好照片的相机。
室内喝普洱茶,常见的是树木大板+水茶席+各种高大上装饰,这种营造的也是一种美的环境。但这种奢华的美,常常又以老的器件、香道、茶艺等等结合。而这种环境下喝普洱茶,是感觉美的状态,似乎什么茶已经不再重要,更别提什么品茶。近年来,干泡茶席的流行,再加上高人气的玻璃茶器。对比上面的奢华,这种环境下则相对比较简化但不失美感。但人一多,这种简化的美既被打破。而随着喝茶,茶水的供应也会成问题。重心依然是美。最后一种三人以下“无席”的家庭中的喝茶,相对比较自由实用。没有必备的繁琐的茶席茶具茶艺,有的仅仅是最简化实用的泡饮用具和茶叶,毫无任何美感可言。但,也许这种才是把真正的重心放于茶,真正的能喝懂茶。
而每个人的内心中是随时在变化的,也就是说是无常的。以前的,有人说喝茶很简单:只用拿起茶杯——喝茶——放下茶杯就行。但从内心来分析的话,存在两种可能:1、有意识的拿起和本能的放下。2、有意识的拿起和有意识的不放下。喝茶是一种内心的分别,而拿起是为了内心需要喝茶的行为。而放下是不需要心想和思考的,也许是一种习惯的本能。而要喝普洱茶则是另一个内心分别。喝什么样的普洱茶又是另一个分别,喝到的这个普洱茶怎么样又是另一个分别,而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方式喝普洱茶又是另一个分别。而在产生了这么多的分别心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喝普洱茶到底要喝什么呢?分别是一种美感?或是一种味道,或是身体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感?
文/杨尘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