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仓储的选择上其实没有相同的答案,除了严重湿仓和故意做旧的茶外,其实大多数的茶都是可以喝的,包括轻潮的仓茶,有人质疑仓或排斥港仓其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要足够的退仓,还是可以喝的,许多不少的研究单位,都证明普茶是比较干净的茶品,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香港人喝了几十年了,食品的监管比内地严厉得多,但对港澳仓茶也没有听说取缔或不健康之类云云。
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仓储茶适合自己,没有可以替代你的口,也就没人替代你自己对仓储的选择了。总体上,参照“清、正、纯、和”的要求则可。如果你的口感偏重于于南方仓感,可以在在存仓储上适当选择相近南方仓的条件和存放方式,如果你要求纯干口感,则可以以纯干来处理,又或者是两者兼有之,则可两者一并兼顾。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能象云南或南方一样有着天然的存放条件,那样,其实只能无奈,因为你可能天天开着加湿器存茶吧!而岭南的存茶变化快,也有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天气变化多端,高温高湿,一不小心则不可估计,要加倍小心!而北方则相对不用太多的操心。利弊各半吧。但对于我个人的口感而言,本身比较杂食性,比较随意。但总体偏向于干仓与南方自然仓之间的口感,存放也一直在自然仓的基础上以物理方法努力保持在60-80%范围,保持较快的而相对的干仓。但还要比较的小心高湿天气。目前,有一些大茶商采用前三年在岭南存放,后期在北方或云南存放的方法也有益的探索。无论怎样,无非是为了保持适度的陈化速度与香浓茶味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这样的茶储是值得欣赏的,无非寻求后续仓储的最佳化,也就是后续工厂的最大目标。多年的苦涩不去与湿而杂陈都不是仓储的科学方法。
仓储的自我修正
对于绝大多数的茶友而言,茶必然来源不同的地方,特别是购买老茶或旧茶,仓储也就有千差万别。
辨析好茶的仓储的第一步——试茶。如果能闻出杂味的茶则仓储基本不会好到那里,而有些不一定能闻出来,非冲泡不可,比如一些极轻潮仓的,只有冲才能发现问题,试茶这一步功夫是不能省去的。包括有些茶商送茶样的也要冲试,不是不相信,而是若干年后,你根本不知道是自己那里出问题,而且,有时每件的仓储质量都不一样,特别是有些大厂茶换手太多,你是不能保证的,有些年份的茶,根本连茶商其实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情况!同时试过之后,可知道茶质去到什么程度,大概可以在什么年份可以试喝和海喝,采用大概的存放方法。
第二步,每年试茶。存放的茶究竟每年变化到什么程度,存放的方法是否对头。都要逐年去总结、调整,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调整仓储方式。
第三,区别存茶。茶要聚,但不是要求把茶堆放在一起就可以了。生熟区别,新老区别,到了一定的年份就相对不同对待。比如有十年以上旧茶可以相对放慢陈化速度,可以相对地密封一定要有留通气孔,不然,茶性很死。除非你的茶已经是四五十年的真正老茶,无需再陈化,那是另当别论!如是有仓味的茶,则要相对通风散味三五年后,再正常存放。
文/澹然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