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普洱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传统普洱茶的“一散、二紧、三膏”

2024/4/23 5:59:25发布5次查看
普洱茶从进贡时就有记载,从工艺形态上分为“一散、二紧、三膏”三种,其中散茶较完整保留了普洱茶原有的花果香、青木和不同茶山的地域味道,口感变化丰富;紧压茶适合运输和陈化,尤其在三年后会显露出独特的陈香;茶膏是普洱茶中较少的,将不同年份的普洱散茶进行熬煮,制作出黑亮晶莹、蜜香四溢的普洱茶精化。
时光流转,万物都有其变化,为什么现在市面上的普洱茶以紧压茶(包括但不限于饼、砖、沱、珠等紧压形态)独占鳌头?
先说茶膏吧。不同于现在常见的茶珍茶粉,普洱茶膏源起于宋代的煮茶和熬茶,成熟于清朝,比如将三年陈的普洱茶散叶放到大锅里熬煮而成,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让茶膏中普洱茶的活性和芳香物质保存较好,易融于水,入口芬香,价格较高,这是现代“茶珍”“茶粉”远不能比及的。但更多还是应用在功效上,缺乏普洱茶的多样变化。
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其《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其实不仅仅是云南是这般喝茶,整个中国的制茶工艺历史经历了加香料到不加香料的过程,当时唐宋之前,包括是在宋初,文人墨客喝的茶大多也是“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诸多文章皆有记载。这也彰显了中原文化和南疆的相通,且且唐宋朝期间也是中原和西南各族交流最盛的进修,等宋人“蒸而团之”的团茶饼茶出来后,自然也影响到了普洱茶。
一直到明朝,因为团茶制作复杂,而大家都喜欢上精制的条形散茶,最早的紧压茶就慢慢退出主流茶圈了,加上当时又多了乌龙茶、红茶等新型工艺茶,一时间散茶就成为饮茶主角,尤其是绿茶、乌龙、红茶等茶都是如此。
云南地处西南一隅,受主流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慢,加上云南的文化和制茶技术相对落后,普洱茶的流通就局限于边陲之地,通过将普洱茶加工成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形式,用马驭骡扛的方式将普洱茶运送到四川、西藏、尼泊尔等地,并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93年茶马古道历史和文化被挖掘出来后,将普洱茶完整地展现在世上面前。
于是紧压茶,作为普洱茶最佳的运输方式保留并一直发扬到现在,从业者也安于紧压茶的现状,没有更多去研究普洱茶如条形散茶、卷茶等工艺,也形成了消费习惯,以为普洱茶都是圆的、方的。
至于饼茶和散茶,哪个储存陈化更好,哪个口味口感更有变化,说实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纯粹是应人而宜,适口为珍的事了。
普洱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