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在明、清等史籍中虽有记载,但零星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具体性。而从民国初期起,特别是从其末期起至本世纪初,该茶传统文化几乎已经断代,少数延伸部分又误入岐途。复苏初期,又起步于远离该茶根据地的香港和台湾,使其实质性文化多数严重脱离实际。到追根朔源,来澄清纠正时,已经冰冻三尺,谬论泛滥,混乱不堪!故须逐步修正。
一、工艺与茶类的“传统”与“非传统”
“传统”工艺及其茶品,是指古代历史上就有的正统工艺和茶品。“非传统”工艺及其茶品,是指古代历史上虽有,但不属于正统类型的工艺及其茶品,或者历史上没有而现今才有的奸诈工艺及其茶品;
1、传统初制工艺与茶品
依据滇西南最早生产普洱茶的民族在唐初都还普遍生食的实情、唐樊绰《蛮书·物产》中“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记载和清末贡茶《札文》内“生、熟茶芽”的记载,历史上的普洱茶传统初制工艺和茶品分为“生制”的“生茶”类和“熟制”的“熟茶”类。其中,“生制”程度虽难免有差别,但以其汤水不浑浊为准;“熟制”的“熟茶”类,按古人的“熟”义和“清香独绝”及“淡香如荷”的描述,应是炒制到刚熟透左右程度,也就是梗叶都纯黄绿色,并且其汤水不浑浊为标准,包括偏绿而带黄和偏黄而带绿,且汤水不浑浊的基本合格情形。忌讳明显偏生或偏熟。使茶梗明显发红或使茶呈墨绿色的炒青要求,都不是传统初制要求。
为了避免鲜茶老、嫩混炒,顾嫩而误老,顾老而误嫩的矛盾,炒青前的萎晾过程中将二梭、黄片挑拣开来,或仅将黄片挑拣开来,并挑弃老梗及老把头,然后分别杀青的工序,是传统而合理的工序。
2、传统复制工艺与茶品
普洱商贩茶的复制,先是毛料的筛拣,主要挑尽黄片、红色或绿色老梗与老把头和其它杂色及杂物。其次是蒸压,即紧压为圆饼或方饼,若毛料初制是二梭连着芽尖炒青者,则直接按原料蒸压;若毛料初制是二梭与芽尖分离炒青者,则将芽尖与二梭混匀后就蒸压。既不将二梭包在芽尖内;更非将帕卡和黄片包在二梭内心,最外再包芽尖的奸诈工艺。后两类工艺及茶品,都不属于正统的复制工艺及其茶品,属于奸诈工艺及其茶品,即古籍所载“以愚外贩”的“改造茶”。这两种复制工艺茶都容易霉变,尤其末类工艺茶更容易霉变。
某些人所谓“藏人称赞黄霉茶最佳”的“藏人所饮‘红汤茶’”,除了可能是正常的是“传统生茶”和“晒红茶”等类以外,就是霉烂茶;某些人所谓“港人饮用‘红汤茶’”,无疑是遗传至今港人仍然误以喜好的所谓“老茶”,实际几乎都是霉烂茶。他们所误解的“陈香”,实际不是真正的“香”,而是霉臭味或陈霉味,或“潮闷味”或其它杂异味。
二、普洱茶的“正常”与“异常”
普洱茶的“正常”与否,包括原料、初制、复制和保存多个环节中的“正常”与否。
1、原料的正常
普洱茶原料的正常与否,主要是指先天品质正常与否,即鲜茶先天的天然性和区域品质的适合度。先天的天然性,包括生态度和根系发达度及树干高度等的基本合格与否;区域品质的适合度,包括茶树生长的土壤类型和气侯环境等的符合与否。鲜茶品质正常,是茶品正常的前提基础。品质正常鲜茶为料,才能初制出“真香”的毛茶。
2、初制正常
初制正常的前提条件是采摘或挑拣正常,然后是炒青和揉制正常,即炒成黄绿色,包括偏绿带黄和偏黄带绿,无杂色或杂色少,梗非明显红色或绿色;揉制须揉为紧条。最后是及时干燥到位,无馊味、酸味和杂味,汤水不浑浊。茶梗明显发红、叶片鲜绿的茶,其气味不是“真香”,而是生臭;茶梗或叶片带暗绿色的茶,其气味也不是“真香”,而是“腐臭”;茶梗和叶片色杂的茶,其气味更不是“真香”,而是“杂异味”。
3、复制正常
普洱茶复制工艺的正常与否,包括毛料正常与否、包心与否、及时复干燥到位与否。其中,毛料正常与否,就是毛料是否符合初制工艺的合格度、受潮或霉变与否、受污染与否等。包心与否,就是指是否采用以芽尖包裹二梭在内心和以芽尖将二梭、黄片及粗老茶从外到内依序包心。及时复干燥到位与否,是指紧压出的茶饼是否在三整天以内干燥到压饼前的程度。
茶饼包心工艺,本是明代和清代在川、滇交界“土人所造”的奸商“改造茶”工艺,即以“六大茶山”“芽尖茶”为“盖头”包在外层,内裹异地低劣且粗老茶的茶饼。民国期间,被佛海茶厂李拂一、范和钧、谭方之等人引以沿用。由于其普遍“包心”,而且蒸压前“潮水”,茶饼不易干透,驮运途中极易霉烂,茶汤极易变红。因而被“熟茶派”引以为所谓“熟茶”的“历史依据”,多次重复强调、津津乐道,所谓某某遗留有“记录”。但它并非理所当然的正常而正统的工艺,是赤裸裸的奸诈、低劣工艺。
三、保存正常与否
普洱茶的保存正常与否,是指茶品在存放期间是否受失误性潮湿和霉变,是否受灰尘、气体、气味等污染,是否受微小动物污损等。
四、普洱茶的“真香”与“假香”
普洱陈茶的“真香”,即纯净的“陈香”,是指毛料初制、饼茶复制、茶品保存等各环节都符合上述要求的茶所散发的气味。至少也是初制和复制都无明显失误,保存期间不曾受失误性“潮闷”和霉变,茶品泡渣不带黑色的茶散发的气味。其中,凡是冲泡的茶渣带有碳黑色的茶品,都是曾霉变的茶品。凡是泡渣带有碳黑色的茶的气味,都不属于“真香”,而是“假香”!也就是霉臭!由于多数“港、台‘老茶’”的泡渣都带有碳黑色,其气味几乎都不是“真香”,而是“假香”,即陈霉味或杂异味。由于所谓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茶”,多数都存放于空气湿度连续远超68%的环境,其泡渣也带碳黑色,其气味也不是“真香”,而是“假香”,亦即霉臭味或杂异味。同样,由于“熟茶”的泡渣几乎都带有碳黑色,所以“熟茶”几乎都是霉变茶,其气味不是“真香”,而是赤裸裸的霉臭和腐臭!只是因它经高温烘烤,使臭味变成似“香”而实“臭”的特殊气味,不易被外行人判别而已。
所以,某些人所谓“熟茶有‘陈香味’”,这好比是,把干牛粪经过高温烘烤或油炸变出的臭味,误当做“陈香味”。
请切切牢记:泡渣带碳黑色的茶,都是霉变茶;泡渣带碳黑色的茶的气味,都不是“陈香味”,而是霉臭味或杂异味!目前市面上普遍误解的所谓“陈香”,其实几乎都不是“香”,而是霉臭味或杂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