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可算作是最不可辜负的年度春宴。
有爱茶的人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茶史”。这茶可通古今,上在秦后汉末的《神农本草经》中可以解毒,下至今朝油盐酱醋茶的市井喧嚣里俗雅共赏;这茶可在“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的文化中,也能在“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情感里。谷雨时节,但凡对茶有些执念的饮茶人,都好喝一口雨前茶,而作为在大多数人眼中“越陈越香”的云南普洱茶,或许从没能在人们“雨前茶”的概念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于已经和普洱打了15年交道的邱明忠来说,滋养万物的谷雨,仍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好时节。
采茶,老班章古茶树绽放出了绿枝新芽。
谷雨前后孕育“真正的好茶”
邱明忠所在的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身处一年四季并不分明、只有干湿两季的云南,邱明忠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的第一个概念,听起来一下子切断了茶叶与节气的关系——“我们讲究的好茶,其实是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孕育后,春季里茶树的第一次发芽,而不能简单的说到了某个时节的时间点。”在邱明忠看来,茶树的发芽时间与具体的温度和土壤环境都有关系,因此人们虽然有喝“明前茶”、“雨前茶”的习惯,但准确的节气并不能给普洱茶的品质带来严格的划分。
炒茶,鲜叶在高温与翻抖中完成了初步的转化。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自己所在部队的茶园里与普洱茶结缘,退伍10年后的2004年,邱明忠正式入了行,没过两三年创始“臻字号”经营古树普洱茶,至今已经过15年。在勐海县,邱明忠与茶农共有的古茶园分布在20个村寨周围,古茶树大多依山而立,由于并非像是大面积人工种植的茶园有相对稳定的规律性,因此自然生长状态下树的年龄大小、背阴向阳,都会使古树的发芽时间有所不同,有时往往到了清明,一些古树还并没有发芽。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到了4月10日左右,古树茶园内的茶农们会迎来第一波高峰。邱明忠说,清明后至谷雨前后的这段时间,由于芽孢可以随着温度变化充分舒展,茶叶内含物,也就是多酚物质也会更加全面均衡,对于普洱来说,也确实会产出“真正的好茶”。
传承,邱明忠在古老茶树下感受岁月的力量。
遵循自然喝茶为健康
“多酚物质”、“内含物”一直是邱明忠在向记者自述对茶文化理解时的“高频词”。勐海县的普洱茶一直以其刚劲的口感著称,邱明忠也直言自己所做的茶的口感相对苦涩,也并不花哨好看。这源于一开始邱明忠对于“回归茶叶本质”的初衷。
在他看来,无论是普洱茶、龙井茶、还是碧螺春、竹叶青,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冠以了现代价值观。由于消费者对于茶颜色、形态、气味的追求,往往导致茶商以及内行人的刻意迎合,也就忽视了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茶叶其实就是一种植物,它不一致、不规则,才是它应该有的本色。”邱明忠说。
滋味,普洱茶中饱含着大自然的馈赠。
在我国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中,人们与茶共同历经了嚼、煮、饮三个时期的变迁。《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与茶相通。邱明忠认为,正像是如此,人们最开始接触茶、接受茶、使用茶,是因为茶叶能够使人健康。
“其实香气和加工工艺的关系很大。茶叶本身其实并没有很多的香味,我们置身于茶园中,更多闻到的也只是淡淡的清香。可是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喝茶的核心。我们喝的一定是加工者的技术吗?在我看来,大自然已经赋予茶树非常丰富的内质,而我们只要把它呈现出来便是不辜负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