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但鲜为人知的是,熟茶的诞生,不仅为普洱茶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同时,不论在普洱茶名称的复活,还是在普洱茶推广、品饮等方面都立下汗马功劳。
1976年12月,在熟茶生产了一年后,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根据全省茶叶的生产、销售情况,在昆明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通报了“广交会”发酵茶销售情况和需求量,明确提出云南的茶厂加大发酵茶的生产。同时,为外销方便,也为与其他茶区分,正式决定将用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的茶称之为“普洱茶”。
普洱茶,在清中期后,因成为朝廷贡茶而出名,但随中国茶叶六大茶类的形成,普洱茶被列入绿茶的分支青茶之中,自民国后便不见了称谓,饼茶被称之为“圆茶”,蘑菇型和窝头型的茶被称之为“沱茶”,砖型的边销茶被称之为“砖茶”。
随时光的流逝,“普洱茶”这个茶品和称谓渐渐被人淡忘。1976年12月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会议,对云南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发展,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也是一次充满了智慧的会议,对普洱茶的重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普洱茶”,这个曾经的云南品牌茶叶已经沉寂百年,要将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后产生的新茶取名,何不用曾经辉煌而已被淡忘已久的“普洱茶”来命名?没准还能重振普洱茶的雄风。
于是,“普洱茶”一词再次在云南的大地回响,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而知名。随时光的流逝,时至今日,那次会议的详情,如:何人提出用“普洱茶”来命名新产品,何人提出用“唛号”来管理普洱茶,何人提出加大普洱茶的生产,都不得而知,实为憾事。
但不管怎样,普洱茶在1976年底复活了,并从此一发不可收。在1979年的农业部颁布的普洱茶标准中,开宗明义将“普洱茶”定义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后制成的茶叶。换句话说,“普洱茶”就是现在所说的熟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普洱茶”就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讲的“熟茶”。乃至于现今在相当的茶人中仍然把普洱茶等同于熟茶。
今天,大家都普遍认同: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笔者曾经问过许多老茶人,为什么把新生产出的、用大叶种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出的普洱茶叫“熟茶”?而把用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做出的普洱茶叫“生茶”?是谁取的?什么时候取的?除了一个明确的事实,即2000年以后“生”“熟”茶才在市场上逐渐传开来外,其他的没有答案,或者说笔者在目前没有听到确切的答案。
笔者只能结合听到的只言片语,发挥合理想象了。感谢那群已无从考证的茶人,给这种新的普洱茶取了个小名:“熟茶”;同样,感谢那群已无从考证的茶人,给传统的普洱茶取了个小名:“生茶”;感谢广大的茶人,口口相传这两个亲切的小名。就像中国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也有一个家里人取的昵称,而这个昵称与正式的名字中的“字”多半没有关系。
普洱茶就是这样,虽然一个被权威机构定义为黑茶,另一个被定义为绿茶,大家都称之为普洱茶。
但在市场上,在茶客的交流中,仍顽强地称呼着这两个小名,直到今天深入人心。遥想当年,也许是先把未发酵的大叶种晒青茶叫“生茶”,而新的、从“生”生出的茶自然也就有了和“生”相对应的词——“熟”,“熟茶”应运而生。也许是正好相反,先取了“熟茶”这个小名,又把未发酵的普洱茶取了个和“熟”相对应的小名:“生茶”,真是一生二啊。
不管是先有“生”还是先有“熟”,反正普洱茶中有两兄妹是为大家所接受的事实。“生茶”“熟茶”这两个小名,得到市场认可,得到广大茶客认可,也就是这个认可,成就了普洱茶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宛如大家熟悉的“太极图”,一阴一阳,一黑一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交融。
生茶酽,苦涩味重,刚烈、霸气,充满阳刚之气,但茶性偏寒,适合体热的人喝;熟茶味柔和,无苦涩味,滑顺滋润,甜香,但茶性偏热,适合体寒的人喝。你看,一阳一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个金黄透亮,闪闪发光,像金色的阳光,充满阳刚之气;一个深红艳丽,透过光线方可见其深邃靓丽,宛如一位有内涵和气质的佳丽,充满阴柔之美。
一“生”一“熟”,和中国哲学的世界由一阴一阳组成的理论暗合。世间茶品,唯有普洱茶,虽然都叫普洱茶,却是两个绝然不同、但又相互对应的茶品,唯此,才更彰显其哲学含义和审美价值。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凡有实力的普洱茶生产厂家,无一例外地都是两种茶品都生产,仿佛在生产上都要达到一种平衡。这,又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暗合。